www.haojio.com

曾国藩《冰鉴》第二章 刚柔(古今对照版)

曾国藩《冰鉴》第二章 刚柔(古今对照版):《曾国藩冰鉴》一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的一部传世奇书。曾国藩,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,被誉为大清帝国的“中兴名臣&rdq……龙马运势网www.longmax8.com)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,希望能解你之惑!

 

《曾国藩冰鉴》一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的一部传世奇书。曾国藩,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,被誉为大清帝国的“中兴名臣”、晚清“第一名臣”。接下来,请关注本周的曾国藩面相学《冰鉴》,一起去看看!

[原文]

既识神骨,当辨刚柔。刚柔,则五行生克之数,名曰“先天种子”,不足用补,有余用泄。消息与命相通,此其较然易见者。

五行有合法,木合火,水合木,此顺而合。顺者多富,即贵亦在浮沉之间。金与火仇,有时合火,推之水土者皆然,此逆而合者,其贵非常。然所谓逆合者,金形带火则然,火形带金,则三十死矣;土形带土则然,土形带水,则孤寡终老矣;木形带金则然,金形带木,则刀剑随身矣。此外牵合,俱是杂格,不入文人正论。

五行为外刚柔,内刚柔,则喜怒、跳伏、深浅者是也。喜高怒重,过目辄忘,近“粗”。伏亦不伉,跳亦不扬,近“蠢”。初念甚浅,转念甚深,近“奸”。内奸者,功名可期。粗合各半者,胜人以寿。纯奸能豁达,其人终成。纯粗无周密,半途必弃。观人所忽,十有九八矣。

[译文]

已经鉴识神骨之后,应当进一步辨别刚柔。刚柔是五行生克的道理,道家叫做"先天种子",不足的增补它,有余的消泄它,使之刚柔平衡,五行如谐,盈虚损益与人的命运相通,这是在对比中就能很容易发现的信息。

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仇关系,这种关系称为"合",而"合"又有顺合与逆合之分,如木生火、水生木,金生水,土生金,火生土,这辗转相生就是顺合。顺合之相中多会致富,但是却不会得贵,即便偶然得贵,也总是浮浮沉沉、升升降降,难于保持永久。金仇火,有时火与金又相辅相成,如金无火炼不成器的道理一样,类而推之,水与土等等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,这就是逆合,这种逆合之相非常高贵。然而在上述的逆合之相中,如果是金形人带有火形之相,便非常高贵,相反,如果是火形人带有金形之相,那么年龄到了30岁就会死亡;如果是水形人带有土形之相,便会非常高贵,相反,如果是土形人带有水形之相,那么就会一辈子孤寡无依;如果是木形人带有金形之相,便会非常高贵,相反,如果是金形人带有木形之相,那么就会有刀剑之灾,杀身之祸。至于除此之外的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,都是杂凑的模式,不能归入文人的正宗理论。

前面所说的五行,是人的阳刚和阴柔之气的外在表现,即是所谓"外刚柔"。除了外刚柔之外,还有内刚柔。内刚柔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、激动或平静的情绪和有时深、有时浅的心机或城府。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清,乐不可支,遇到令人恼怒的事情,就怒不可遏,而且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,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,其气质接近于“粗鲁”。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,激动的时候也昂扬不起来,这种人阴柔之气太盛,其气质接近于"愚蠢"。遇到事情,初一考虑,看起来想得似乎很肤浅,然而一转念,想得又非常深入和精细。这种人阳刚与阴柔并济,其气质接近于"奸诈"。凡属内藏奸诈的人外柔内刚,遇事能进能退,能屈能伸,日后必有一番功业和名声可以成就。既粗鲁又愚蠢的人,刚柔皆能支配其心,使他们乐天知命,因此其寿命往往超过常人。纯奸的人--即大奸大诈者,其心能反过来支配刚柔,遇事往往能以退为进,以顺迎逆,这种人最终会获得事业的成功。那种外表举止粗鲁,内心气质也粗鲁的人,只是一味地刚,做起事未必定要半途而废。--以上这一点,也就是“内刚”柔",往往被忽视,而且一般人十有八九都犯这个毛病。

怎样才能读懂曾国藩的《冰鉴》?

你不能把它当做一本现代的,通俗的官场书籍又或是哲学书籍。更多的,它更像是相书。也就是曾国藩对自己的一种精神探究

本来自以为曾国藩所著的冰鉴,是给予后人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和借鉴,但是真正阅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原来《冰鉴》是一本“相术”书,是曾公对自己相人识人的总结。

曾国藩是近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,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争议的人物,他一生严以律己、赏罚分明、勤俭节约、修身养性、崇尚气节、治学严谨、为人正直,实现了儒家“立功、立德、立言”的三不朽事业,同时,他又积极向西方学习,开展洋务运动,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、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堂、设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,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,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。他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,既有荣耀之处,也有挫折之时,但是他凭借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功夫,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就了不凡的事业,受到后人的敬仰。曾公所处清朝晚期,正值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之际,曾公凭借相术来观人识相,选拔人才,网罗了诸如李鸿章、左宗棠、彭玉麟等一批俊杰。

冰鉴的解释,冰者—明净,鉴者--镜也,“冰鉴”比喻明察秋毫、洞悉内情。冰鉴全书共分七篇,即神骨篇、刚柔篇、容貌篇、情态篇、须眉篇、声音篇、气色篇,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主题是看人的方法,曾公的相术通过对人的言、行、神、情等方面的观察,总结出人的性格特征、人格品质、内心活动、精神面貌、处世经验,继而归纳出人的前途和命运。

每一篇的精华之句如下:

神骨篇:一身精神,具乎两目;一身骨相,具乎面部。

刚柔篇:刚柔,则五行生克之数,名曰“先天种子”,不足用补,有余用泄。

容貌篇:容以七尺为期,貌合两仪而论。胸腹手足,实接五行;耳目口鼻,全通四气。

情态篇:容貌者,骨之余,常佐骨之不足。情态者,神之余,常佐神之不足。久注观人精神,乍见观人形态。

须眉篇:“少年两道眉,临老一付须。”此言眉主早成,须主晚运也。

声音篇:人之声音,犹天地之气,轻清上浮,重浊下坠。始于丹田,发于喉,转于舌,辨于齿,出于唇,实于五音相配。

气色篇:面部如命,气色如运。大命固宜整齐,小运亦当亨泰。

《冰鉴》中看人主要是从以下九个方面综合考察:

其一,看人的神色。观神是《冰鉴》的核心所在,神是看人的第一要诀,神主要是指发自内心的心性品质,集中体现在面部,“一身精神,俱乎两目;一身骨相,具乎面部”。一个比喻:山上的泥土经常流失,但它却不会崩塌,因为是有坚硬的岩石镇守。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都能从他的两眼看出来,一个人骨相的好坏都集中在一张面孔上面。人的神有清浊之辨、有邪正之别,同时也有虚实之别;凶恶之人目露凶光;仁爱的人目光诚恳而庄重;勇敢的人目光炯炯有神,心怀奸邪的人眼睛闪忽不定、动若萤光;心无杂念,堂堂正正的人,目光镇定有神。

其二,看人的精神状态。观精是指一个人才智能力在气质上的外部显露。品质的复杂,加上个人修养、环境等因素影响,精神饱满,则朝气蓬勃;精神空虚,则内心幽暗;有些人的精和神表露不明显。精条达畅明的人,聪明敏慧;精粗疏暗味的人,鲁钝愚笨。

其三,看人的筋。观筋,筋和骨经常联系在一起考量一个人的力量勇怯,筋刚硬则说明为人勇敢;筋软弱则说明为人怯弱。

其四,看人的骨头。神和骨是识别一个人的门户和纲领。骨健,其人强壮;骨软,其人软弱。

其五,看人的气是否旺盛。观气,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沉浮静躁。沉得住气,临危不乱,此人堪当大任;浮躁不安,毛手毛脚,难以集中力量攻坚。往往半途而废。底气足,干劲足,做事能集中精力且持久;底气虚,精神易涣散,多半途而废。

其六,看人的脸色。观色,色是一个人的情绪表现,是一个人的气质、个性、品格、学识、修养、阅历、生活等因素的综合体现。曾国藩认为:“诚仁,必有温柔之色;诚勇,必有激奋之色;诚智,必有明达之色。”也就是仁善厚道之人,有温和柔顺之色;勇敢顽强之人,有激奇亢厉刚毅之色;包容智慧之人,有明朗豁达之色。“色”愉者其情欢,“色”沮者其情悲。也有不动声色之人,需从其它角度来鉴别他们的情绪状态。

其七,看人的仪表。观仪,仪表堂堂的人往往内心阳光、人生积极;仪表不整的人往往内心有愁苦之事或内心晦暗。仪态端庄大方,修养深厚,素质高;仪态邪顽,畏缩卑琐,修养浅薄,素质差。耿介忠直的,仪态坚定端庄;果敢决断的,仪态豪迈勇猛;坦荡无私的,仪态安详。

其八,看一个人的态度。观容,一个人的内心活动,必然在脸上有所表现。容止不正,其人必然心怀他念,需要考察其真正的动机和想法。容止正派,其人内心纯粹,无庞杂,不会轻易见利忘义。一般而言,容止庄猛的,勇武刚健;容止沉稳的,则谨慎有节;容止圣端的,则肃权威威严。

其九,看人的语言。观言,言为心声,是思想的体现,也是判断一个人才略的重要方面。语速较慢则为人心胸开阔;语速较快则为人心胸狭窄。

冰鉴中总结出相人的口诀:“邪正看眼鼻,真假看嘴唇;功名看气概、富贵看精神;主意看指爪、风波看脚筋;若要看条理,全在语言中”。不过冰鉴书中也运用了很多相学中的知识,比如周易、庄子、麻衣相法等等,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尤其中国的古文化,本人未曾阅读过上述书籍,因此冰鉴中的许多内容无法理解,因此对于冰鉴的感受也只是很肤浅的了解。

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,人际交往关系越来越复杂,接触到的人也越来越多样化,对于管理事务所而言,如何在各种人中甄别人的优劣,选拔有德有智的人才成是一大难题。曾公的《冰鉴》是对相人和识人的总结,我要好好学习,现在看第一遍还是很多东西不理解,仅仅是记住了一些很浅显的道理,根本无法在实践中运用。接下来还准备再看第二遍、第三遍,……,直至能深刻的理解,然后慢慢地运用在实际选人上,看看冰鉴给我的实践会带来什么样的人才—这才是看冰鉴的意义。

曾国藩的《冰鉴》,哪个版本的翻译最符合原文的说法?想买一本来看看。

买原版的吧

曾国藩《冰鉴》里的“收拾入门”是什么意思?

“收拾入门”之说,讲的是道家修身养性炼气的道理,即除杂念,心中无物,以静待动,蓄势待发.

人要生存,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,然后才有进一步的发展,所以,道家和佛家的理念是有区别的.道家承认欲念的存在,既反对纵欲,又反对禁欲,而是主张少私寡欲,不求满,但求本身够用就好,最终目的是修炼一种心态:不走极端的平常心,这种心态可不是说说就有的,小时候,听老师讲毛主席穿打补丁的睡衣那可是明证.但当我看到有本书上说几千年前汉文帝也穿打补丁的衣服时,说实话,我是相当震撼的,不知这个说法是真是假,如是真的,那可应了一句话:真理是千古不变啊.(生活中随处可见偏激之人的可笑和凄惨就是反面案例)道家养生的另一个要诀是:静.有两层镜界:一为心意的虚静,去除杂念就是求静,静才能人定,定方可生慧,有慧方可悟玄机大道.二为以静制动,是一种生生不已之动,永远招式不老的动,比如说两军对峙,双方未动前都找不到破绽,好了,一方先动了,先下手为强嘛,先动虽抢了先机,但破绽也暴露在后动者前,这可是要命的弱处,后动如扛住先击(这是关键),腾出手后先奔的就是先动的弱处,你来我往,直到胜负,搏击之术,概莫如此.

郑重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,请谨慎参考。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本文图片及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做删除处理,谢谢。